壹、聽眾家長寄給我的訊息與爭議
洪主任,我自己一直以來很肯定您的努力,也很欽佩您對教育付出這麼多,您的演講雖不是每次都到,但我一直努力撥空參加,只要聽到一個方式或觀念,能對女兒多付出的,就很值得了!
以下圖檔是有家長po 在不公開社團裡,也讓你知道一下,順便可以通知辦理演講的學校,讓他們知道,謝謝您!
貳、我給聽眾家長的回答
首先感謝您提供這訊息讓我知道,我也會轉知辦理此一活動的學校。此一議題其實經常在教育行政學課堂上被拿出來討論,但多數學校與機構卻仍年年如此辦理,茲以我所聽過的論點與你分享~
一、反對觀點:
「處罰」連坐法不可取!那「獎勵」連坐法可取嗎?家長的學習行為為什麼要跟孩子的榮譽掛勾?那對忙於生計與家務的家長與學生公平嗎?
二、支持觀點:
1 親子互有責任概念-家長與孩子間有互相教育、提醒、共同省思的責任,期望透過孩子即時或一而再的提醒,提醒演講的時間與內容(而不只是家長簽名了事)。其次更能促動家長學習的動機。此時榮譽卡功能在獎勵孩子的提醒與共好行為,而非家長的參加行為。
2 資源效益觀點-各校辦講座最大的困難就是聽眾太少,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(當然還有其他可行方法可以配合運用),於是乎期望透過獎勵制度與孩子的提醒,讓資源可以發生最大效益。(事實證明為數眾多的家長也因此誘因而提升了聽講的參與率!)
3 生命優先順序概念-爸媽在百忙之中仍把「孩子」排在生命優先順序的最前頭,孩子感同身受,更是最佳的終身學習身教典範!
4 提升學習氣氛觀點-家長的學習行為跟孩子的榮譽掛勾,確實對某些家庭不公平,但卻可讓更多家庭來校互動與學習,有利於大多數孩子的成長與家長學習氣氛的提升。
5 獎勵事項多元來源概念-學校獎勵事項眾多,不只家長聽講一項,還有其他事項可平衡獎勵的公平性。
6 家庭共學概念的延伸-學習的主體在學生,但責任在親師生,於是家庭、學校、社會教育應該緊密結合。
再次謝謝你的提醒,若該社團還有針對此一議題的討論,也懇請你再提供給我,讓我作為教育改進與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!
洪銘鍵
敬上
叁、教 育 省 思
一、多元社會、多元背景、多元情緒、自有多元詮釋。
二、「存好心、做好事」不一定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,但也無須強求所有人的認同,「祖孫騎驢進城」之寓言可資明證。
三、聽見異音,或可將其視為讓我們行事更為完美的助力,那何嘗不是另一種「上帝之聲」!
四、彩虹之美在於多色共存,人性之美在於多元共榮,教育之美在於「止於至善」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