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文刊登於 臺中市教育電子報 第十九期http://www.tc.edu.tw/epaper/index/view/id/333】
「班親會」,一件每年必辦的例行公事,但我總習慣以辦喜事的心態來迎接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。
學校總會給各班印製統一的調查單,但我還是喜歡自己再打一封邀請函邀請家長,一方面代表我的重視,一方面感謝家長上學期的配合,再則可以將會議討論題綱與流程事先告知家長,讓他們可以事先思考與觀察孩子。短短一封邀請函,不僅有效提升家長的參與率,更可預防家長「啞口無言」的窘境。
場地布置是必須的,就像客人到家前,我們會灑掃庭除,準備茶水並擺上一盤水果。學生檔案、優良作業、美勞作品、班級獎狀、親職教育剪報……外加一些小點心,如果可以再有兩三朵玫瑰花,那就更棒了。當家長進門的那一剎那,良好的溝通氣氛就此瀰漫,連語氣都輕柔了起來。
外在的場地布置是必須的,內在的場地布置也不容忽視,事先瞭解有哪些家長會來,他們的孩子有哪些優缺點?要如何陳述才能揚人之長、啟人之短,還能兼顧到親與子的面子?你發揮其優點、控制其缺點的作法有哪些?試想家長可能會問哪些問題?可否事先準備資料或邀請典範家長現身說法?以上諸點,缺一不可,是煙硝四起?是溫馨處處?差別在此!
另外,班親會會議導引的步驟有四:
起:整裡並分享此時教育局或學校推行的政策、活動或資源有哪些?並藉以確認孩子是否把相關訊息傳達給家長。
承:進行上學期「教與學」狀況與績效的報告,讓家長瞭解自家孩子學習的軌跡,更提供班上團體學習的全貌,讓家長「見樹又見林」。
轉:因應前述的優缺點,說明本學期教學與班級經營計劃修正的方向、重大活動,以及需家長配合協助的地方。
合:以一篇小短文、小剪報、小故事、小活動做結束,讓家長帶著問題而來,再帶著另一個問題回去。帶來的問題也許充滿疑惑、不滿,甚至憤怒,但帶回去的問題一定要飽含情感、啟發與開放,且足以令人深思,而這樣的深思正是親職教育的起點與班級經營的燃點!
班親會時間雖短,家長的問題也不一定能得到滿意的解答,但透過真誠分享的過程中,家長的經驗可以被重整運用,個人的情緒可以被梳理熨燙,老師的理念可以被理解,疏忽可以被包容、績效可以被宣揚。這不僅是種組織學習,更具有團體輔導的作用,家長得利了,孩子得利了,而收獲最多的其實是老師自己。三者共好,豈不是喜事一樁!因此我總習慣讓這樣的喜事接二連三,而且形式多樣,不僅可強化家長間的熟悉度,增加其資源互通互助的管道,還能即時澄清親師生間的誤會與問題。每辦一次活動就減少一些問題,並多結交幾個家長朋友。天知道!哪天這樣的朋友還能升級成為我的貴人,特別是在這怪獸到處跑,直昇機滿天飛的教育亂流中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