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愛的爸媽們:
過了一個年頭,孩子們都大了一歲,與孩子相處這段時間以來,時而童言童語,時而假裝老成,喜、怒、哀、樂都讓我受益良多。惟自接班以來,每日戰戰兢兢,深怕有負所託,35個孩子、35件心事,時時縈繞心頭,一個學期過去了,成績進步了嗎?行為上來了嗎?缺點改掉了嗎?優點發揮了嗎?知識增長了嗎?孩子,快樂嗎?每一個問號都代表一種鞭策、一種砥礪與一種感慨!
「35個個體,35種個性,35種想法,沒有能力分班,學業素質各異,家庭環境不同,家長期望殊異,但一天在校時間卻只有八小時、一週只有五天。」這是身為人師的難處,但我們卻沒有悲觀的權利!
我們面對的是不諳世事的稚子,是活蹦亂跳的孩童、他們有反應、有需求,不是工廠裡死板板的產品,可以任人擺佈。我總認為「教師」並不只是一種工作,他更是一種「共業」,生憂師亦憂,師樂生亦樂。因此身為教師的我們雖然資源不足卻無權放棄,但卻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求取「最大公因數」-依著孩子的個性、能力,再配合社區文化差異,以求取最多數人的最大教育效果。也就是所謂的「抓頭拉尾顧中間」。
當然在取捨過程中,免不了有些孩子的天資可能無法盡情發揮,有些孩子的難題可能無法得到充分的解決,有些快樂可能會被剝奪,有些情緒可會被忽略,有些……。其實「這些」我都知道,而且謹記在心,只是苦於時間有限,只能救急不救遠,找時間拆問題。
時間不能增加,但卻能更有效率,如何更有效率的教養孩子呢?「主動出擊」便最好的方法。老師打電話給家長是1對35,家長打電話給老師是1對1,幫老師在最短時間內瞭解你的孩子,老師就能盡量在最短時間內幫你的孩子解決問題,何樂而不為?「怕麻煩老師、怕影響老師的家庭生活!」,這是很多家長的擔憂,不是嗎?
但我總覺得與其以後一個頭兩個大,同樣麻煩老師,倒不如現在快刀斬亂麻,至少現在有比較多改善時間與空間。或許有爸媽會說:「溝通啦!反應過啦!好像沒什麼效果。」我想若是老師的問題,至少溝通過後,可以明暸老師為什麼堅持己見,也許心裡雖不滿意但卻能稍稍釋懷。若是孩子本身或家庭教養的問題,那就更得加強親師間的連繫了。良好的溝通或許不一定能馬上解決問題,但卻能將問題呈現出來,每一個問題的呈現,對老師、學生與家長而言,都會是一種警惕、一種反省、一種自我對話的過程,而反省不正是行動前的第一道曙光嗎!
老師不僅僅是孩子現階段學習的教導者,他還可以是孩子未來升學及生涯規劃的諮詢者,老實說,竊以為全盤相信「教改政策」的是愚者,此與迷信無異,沒有那一種藥是毫無副作用的。而立竿見影的教改更是神話,再好的藥也不能一次全吞下去,病沒好,倒先拉肚子了。況且再崇高的教育目標若牽涉到政治利益,你信「它」幾分?復因媒體一窩蜂「地攤式的報導」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,何者為真?何者為假?真是真假難辨!而家長事忙,若又對教育問題甚少涉獵,面對孩子的教育困境可該如何是好呢?此時,身在教育最前線的老師就成了最佳的諮詢者,在廚房呆久了,不會滿漢全席,至少也能燒出一桌家常菜吧!各位爸媽,請抽空撥個電話給孩子的老師吧!一學期至少兩次,聊聊孩子的過去,讓老師儘早瞭解你的孩子;聊聊孩子的現在,讓父母再次深入孩子的內心;聊聊孩子的未來,讓老師提供最佳的幫助給你的孩子;當然也可以聊聊老師與爸媽的難處,以求得最佳的搭配方式。
教育是種「互相教育、互相理解的過程」,溝通是種「我走過去,再陪你一起走過來的溫馨」,諸位關心、憂心孩子教育的爸媽,期待您一起來、一起走、一起陪伴、一起瞭解孩子、老師與政策。一起同理為人子、為人女的困境,也一起共感為人父、為人母、為人師、為公僕的難處,期待透過親師的澄清與攜手,可以明亮孩子眼中那學習的光,更增添其心中那溫熱的情!
○○導師 洪銘鍵 於 ○○/○/○凌晨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