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說:「好想辭教職,害怕每日鬧鐘響起那一刻!不是因為班級經營的壓力,所有工作都有壓力,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恐怕是那種工作的疲憊感與無力感~彷若夸父追日般!看著同齡朋友那多元職場經歷與活力展現舞台、可以做事的舞台?好生羨慕!」
張春興嘗言良師三要素:「能教、會教、願教」,其中又以「願教」最為重要。然在新舊價值並存、需求多元發展的「風險社會」中,教師不斷遭受大眾指責。在少子化、資訊碎片化、民粹化、酸民化衝擊教師權威與教師角色下,昔日人人稱羨的「鐵飯碗」,已然生鏽。「能教環境」是否仍然存在?「願教動機」能持續多久?是眾多教師盤旋於心的疑惑!
Huberman的「教師生涯發展論」將教師生涯發展依其年資劃分為五時期、七階段。電話那端的老師教學年資約12年,第二階段若發展順利則進入第三階段,若發展不順利則進入第四階段,其生涯特徵如下:
○第三階段:試驗與行動階段
1任教:第7-18年的教師
2特徵:一為充滿自信,樂於嘗試;二為企圖心強,敏於覺察;三為求新求變,轉移關注。在這階段之前,嘗試與試驗幾乎是不可能的,因為有太多的未知、困惑與限制。但隨著教學專業知能的純熟與信心的增長,進入此一階段的教師開始企圖發揮自己的影響力,因此他們會嘗試改變。
○第四階段:重新評估與自我懷疑階段
1任教:第7-18年的教師
2特徵:開始面臨到所謂的「中年生涯危機」,他們不僅會對教師生涯的環境與自我的能力重新評估,甚至會進而思考自己究竟該不該繼續留在教職工作中,而呈現一種自我懷疑的狀態。另外,也可能察覺到若不及早行動,其生涯轉換的條件與機會就會「與日俱減」。
相較而言,初入教職的老師投入成本不高,若有其他選擇,也許可輕易掛冠而去!待退階段老師若覺得難過,頂多再熬個幾年就可脫離苦海!12年,這個階段的老師很辛苦也很尷尬,離職,有十幾年投入成本的損失,不離職,離退休年齡仍遙遙無期!(若沒經濟壓力當然另當別論!)所以老師,您的難處與徬徨我懂!
那該如何轉念呢?我的慣性思考是~若不能改變環境,那就改變心境;若不能把教職當成「志業」,那就把它當「事業」;若不能當成「事業」,那就單存把它當「職業」吧!
在此教職風險高漲的年代,說志業太沉重但嚮往。說事業倒可伺機圖發展,但操控權不一定完全在己。說職業不庸俗但安全,但首重職業倫理,在倫理範圍內,去發展其他興趣,培養生命亮點,甚至斜槓亦無不可!其目標在身~求提升生活品質,於心~求業外的自我實現,於業~求明哲保身又隨機融入熱情,尋找可發揮處,或可得一夕之安寢!
那又該如何進行生涯規劃呢?我的建議如下~
一、見:認識自我並評估時空情境~務必聆聽自我內心的聲音。
二、識:蒐集生涯發展資料和檢視生涯機會~需考量家庭生命週期與自身健康狀態。
三、謀:確立目標~生活目標、工作目標、學習目標、時間管理、退休規劃。
四、略:訂定行動策略~建立目標能力,分階段逐步執行,調己以待之,適時、量力正義之,亦體人之難處。
五、定:評鑑生涯發展計畫~考量誰才是評鑑者?評鑑指標是什麼?對成功喜悅的享受與看待 VS.瓶頸的轉進與調適。
最後,期待你能重新發現教師生命軌跡,再次詮釋教師生涯損益,下一站也許會幸福!
~%E5%A5%BD%E6%83%B3%E8%BE%AD%E8%81%B7%EF%BC%8C%E5%AE%B3%E6%80%95%E9%AC%A7%E9%90%98%E9%9F%BF%E8%B5%B7%EF%BC%81.png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